扎染認識
扎染俗稱扎花布,即結扎染工藝。古稱扎纈、絞纈,古代常見的防染印花紡織品有絞纈、蠟纈和夾纈等種類。是漢族民間傳統(tǒng)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先秦典籍《周禮》中就有不少關于染人染事的記載,盛唐時期,扎染工藝頗為興盛。當時著名的紋樣有“魚籽纈”“撮暈纈”“”瑪瑙纈“唐胎纈”等等,但由于扎染工藝制作復雜,需耗費大量人工價格不菲,能穿著扎染服飾的只能是達官貴族,從南造大理國時期的兩幅珍貴畫卷《南詔圖傳》、《張勝溫畫卷》中《蠻王禮佛圖》中人物的衣著服飾來看,早在1000多年前的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彩紋秀”。
扎染歷史
白族扎染藝術是 “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大理
隨處可見 它的蹤影
各地扎染,當屬云南大理那邊的扎染有名,下面是有關于云南白族的扎染:
北宋時期,宋仁宗明令嚴禁扎染物品的民間生產及使用,把它作為宮廷專用品,從而導致扎染工藝的日趨衰落。
明清時期,大理白族地區(qū)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水平,洱海”衛(wèi)紅布”、”喜洲布”和”大理布”均非常有名。
民國時期,周城、喜洲等鄉(xiāng)鎮(zhèn),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以家庭為戶的扎染作坊密集兩地。
當代中國扎染生產地有江蘇南通、四川自貢,但真正保留純樸、完全依賴手工制作的扎染工藝也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才能見到。
目前大理扎染主要生產地有巍山縣喜洲鎮(zhèn)周城村,產品類型主要有服裝、桌布、床單、窗簾、手帕等。因用途不同,各種面料的尺寸大小、形狀也各異。
兩漢時期,白族先民就有紡織業(yè),傳統(tǒng)的染料就是由板藍根制作而成的,白族扎染于2006年第一批被國家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了“國家級生產示范基地”。扎染對于白族人來說是出生到死的必需品,小孩出生父母要準備八卦圖案的扎染披肩,起到避邪保平安的作用;準新娘需為自己縫制嫁妝,高齡老人需準備壽衣,扎染對于白族來說是生活密不可分的。
在大理城鄉(xiāng)隨處可見扎染布的蹤影。扎染不僅代表著一種傳統(tǒng),實際上也成為了一種時尚。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
其花形圖案以規(guī)則的幾何紋樣組成,布局嚴謹飽滿,多取材于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